>$谢谢你的邀请,谢谢你的邀请。大概看了一下文章,给出了一些初步的评价。04/17 update 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04/17 update 分割线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看到楼下有些人又开始表现出一种you can you up国家足球队的气质。我会更清楚地说出这个问题。这可能已经偏离了原帖子的主题,但为了让一些人理解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精神,我又吵了起来。科学论文的判断与法律判断正好相反。首先,我们必须有罪推定——也就是说,假设作者的新发现完全错误,挑选大骨头,然后从鸡蛋中挑选小骨头,每一个细节都应该重复。接受一篇文章很简单。按下几个按钮,作者名利双收(对于CNS),审稿人也省时省力。但是,如果这样发表了一篇已经犯了严重错误的文章,就会误导后来跟上的研究人员(浪费时间、金钱和精力),重要的是,真正想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行业将遭受灾难性的损失,失去研究人员的声誉,甚至影响该领域的声誉(这些都是指"诚实的错误,对于故意欺诈,我不会罗嗦)。你可以说,当我做实验/审稿时,我没有想到这一点。当然,写文章的人和审稿人都不是上帝,很多问题后来都暴露出来了。然而,作为审稿人,我们当然必须挑剔,努力找出各种潜在尚未发现的问题。知名度越高,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(当然,没有人知道你发送了一个糟糕的期刊);然而,如果发现当年各种文章的数据/实验存在各种问题,那么简单的事实就是站得越高,跌得越惨(但如果院士/职称/奖项被评为开始玩票并不重要)。Science/ Nature发表的错误文章太多了。不要以为这里发的都是牛的结果和批评。举个例子。这是康奈尔大学的铝电池L Archer 201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Chem. Commun.,2011,47,12610–12612 (以下简称CC),题目就叫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-ion battery,用电解液1-ethyl-3-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和AlCl3,和这篇nature完全一样(这也是最受欢迎的)Al 离子电池电解电解液AlCl4,AlCl3机制上什么都不新。插一句话,对下面评论区的某人说这篇文章。Al3 作为一个脱嵌集团,很难实现。人们巧妙地使用离子液体将脱嵌集团变成AlCl4-,这些idea很有启发性nature。。这个我就不评价了,请多看文献再说话,判断也要评判到想法上。话说回来,康奈尔的这篇文章CC虽然没有头发Science然而,在发表后,它似乎被许多媒体报道Nature还是Science也highlight(对不起,我记不清了)。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关注。Archer组用的是Al做负极,V2O5做正极,后者也是一个层状结构的材料,原理上和用层状石墨是一个道理。(当然有人会说想到了不一定能做出来,是的,这一点我无法再反驳)。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,后来当我参加MRS会议上,听到一个叫声Luke Leed年轻人轻人(一个学生!)的报告报告了他对这项工作的跟踪结果。结果令人惊讶!这名年轻人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,它最初发表在CC上的那篇Al 离子文章基本上是胡说八道。反应不是文章最初声称的Al离子和正极V2O5与电池中的不锈钢板集流体反应(current collector)反应。换句话说,正极没有任何作用。电池中的另一个不锈钢垫片像雷一样主动服务。男孩说,当他打开电池时,隔膜上充满了各种金属(和枝形晶体),Al,Fe 和Cr (后两者都知道是不锈钢的)!他发现电池只能循环20圈,20圈后就废了。康奈尔的文章只报道了20圈。我可以想象他心里有多少驼羊飞过。后来,这篇文章发表了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,160 (6) A915-A917 (2013),他们还提出了以下不锈钢板参与的反应:(这个电池实际上可以称为腐蚀不锈钢Al离子电池)当年轻人报告完后,大家纷纷议论。康纳尔似乎来了,一个人勉强辩护了几句话,但也无害。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。看一看,这就是Science or Nature highlight这里应该指出的是,虽然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(JECS)这是一个很好的期刊,有很多非常严格和有价值的工作,但只有影响因素2.8,关注度远远不够。虽然这个期刊的影响因素比Journal of power source 都很低(因为很多中国人发了很多垃圾文章,拼命引用),但是JECS根据稿件,一般推荐发表比其影响因素更高的因素Journal of power source真讽刺。应该说,Leed本文是铝电池领域的重要成果,即用AlCl3/[EMIm]Cl电解质时,应避免使用任何不锈钢部件。但是因为文章发表了JECS到目前为止,它只被引用了六次。CC戴教授的这篇文章被引用了33次nature引用了(as ref 5)。不知道斯坦福组有没有看过。Leed但斯坦福的工作显然主动避免了不锈钢。它们分别使用glass carbon和Ni做current collector。(如果他们看到了,他们应该引用它)。举个例子是为了解释一个现象。目前,电池行业报道的许多突破结果大多会被发现有问题或无法重复。我们都很善意地认为这些都是诚实的错误,而不是故意欺诈(对吗?)例如,苏格兰曾经灌溉过多少钱Li-air文章的教授,后来被发现这些基本都是错的,不是电池反应而是电解液在分解。他亲口说这些都是“诚实的错误”,但这些都是诚实的错误吗?我很难相信,简单的一个红外实验(本科生都完全可以做),就可以看到那一堆电解液的分解产物Li2CO3,LiOH,这么多大教授和小组里的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(或者主动忽略)?你是不是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解释/理解数据,然后发一堆高?IF文章?当然,这位教授现在名声不好,他还能发nature chemistry等等,但现在大家看到他的文章都是呵呵,而不是呵呵wow"嗯。对于斯坦福这篇文章,后来的人肯定会跟上并做一个彻底的研究。如果同样的结果不能重复,或者发现有问题,我不需要多说,哈哈。我还是那句话。如果我真的发现这个系统可以稳定循环(不需要7500次,只需要几百次,几千次),没有Al枝晶的形成解释了为什么没有,这确实是电池研究的一个突破。如果没有,那么你只能再次哈哈。没有体积能量密度的数据或非常低,(估计应该非常低),它仍然没有行业应用价值。这个行业不会再重复锂巨头——加拿大moli破产收购公司的错误 (锂枝晶引起的电池燃烧被迫召回大量电池)。想知道这个案例的完整故事,了解为什么锂或其他金属在解决枝晶问题之前不能用作负极。请戳第三代锂电池-无负极电池的诞生,会给手机行业带来什么创新?- 哥哥平静的回答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04/17 update 分割线 (以上)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1,首先,第一、二、三、四部引人注目的星号作品意味着神马?四个第一作者?这四个人贡献完全一样?这是一篇文章Nature,各种merit当然,不用说,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在谈论这四个星号。但作为一个中国人,每个人都能理解它的深层含义。2.回到学术本身。这个7500圈的快速循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超级电容而不是电池。但电化学曲线看起来真的像电池。但文章中给出的大部分是第一圈的充放电曲线,只有少数插入图显示循环后的电压VS时间图。如果我是审稿人,他们必须提供详细的循环CV曲线,电压VS容量和其他数据来确认这是一个真正稳定的电池循环。3.库伦效率低下,奇怪的是,充电容量高于放电容量一段时间。表面可能有明显的副作用。但本文似乎没有详细的研究。4/17 update,其实这个系统的电解液很重要,特别是AlCl4-,甚至可以和不锈钢反应。副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、特点、程度等直接关系到电池反应能不能进行,电池能不能用,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问题Li-Si,Li-air同样,副作用可以完全相同kill掉电池反应。4.有朋友提到体积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没有测量。鉴于本文使用了面积较大的泡沫石墨,体积能量密度必须很低。这将严重阻碍实际应用。我们可以打开电池来加重100kg汽车(不仅仅是胖子的体重),但如果电池体积是两倍,汽车内外的空间能允许携带一个大电池组吗?。5.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仍然很低,与锂电池相比,差距太远(铝太重)。有必要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快速充放电?上次(09年)MIT Ceder关于磷酸铁锂快速充放电的文章nature文章(巧合的是,那篇文章也用到了ultrafast)后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,来 ** 争论了很久(锂电池里最大的牛)Goodenough批准)。但人们认为,电池的快速充放电原则上是可行的,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行。更不用说其他事情了,安全风险大大增加(即火灾、燃烧和爆炸的可能性)。6.这篇文章报道说,这么快的循环没有铝枝形成,真的很神奇。但是只拿几张SEM从图片上说服不了人。我做过。SEM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小的区域,聪明的人当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。至少作者应该参考其他关于枝晶的文章,充分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。如果这个系统真的没有枝晶问题(我怀疑),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。事实上,铝、镁等金属的枝晶问题并不比锂少多少甚至更严重。一旦枝晶形成(特别容易快速充放电),刺穿隔膜,短路电池,那么电池燃烧爆炸就很明显了。7.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篇文章几乎审稿了一年,审稿人可能提出了很多问题。如果我是审稿人,这篇文章不应该出现在Nature上,Nature Comm够了。文章对一些关键问题含糊不清。文章的最大卖点——快速充放电主要是为了吸引注意力。对于真正想做点什么的业内人士来说,pass 了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