占坑…话说湖南大学是我的本科母校啊~很骄傲…我个人看好铝电池之于钠电池,文章没详细看,等看完完整回答一发…现在看的情况,发这类文章,通讯作者最牛逼。4.12小修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闪亮的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前面的作者大都说了实用价值,那么我这个还在实验室的说说文章的科研价值,其实几天前我就看到新闻报道了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原文,这两天稍微看了下,谈一下自己浅薄的想法,权当抛砖引玉。据我了解,Al-ion battery(简称AIB)最早是在CC上的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-ion battery (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-ion battery -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(RSC Publishing)),然后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,关注的人应该也少吧(此文章之前的AIB我看了下)。毕竟Na电池的兴起和Mg电池的起步比Al离子电池要看上去容易出成果的多,不过这次之后,估计也会蜂拥而至了。先来谈谈AIB的困难,从小处说,AIB的各种研究没有平台,相应的配套设备应该来说也是很缺的,更别说用什么电解液,隔膜,电极材料了,本文的电解液用的离子液体并不是创新,而是沿用的前文中的电解液(当然大家都说很贵了,不过作为科研是吧),其他的都是商业基本可以买到的材料,他的意义,个人觉得,比实验室用复杂的这样那样的合成要靠谱的多,当然作为产业化还是有一定的路要走。这篇文章牛么?你说发了nature牛不牛呢,在我看来,这是篇非常非常漂亮的工作,但是有多革命性,够不够刊发在Nature,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他的通讯作者,不过简单说下这篇文章的亮点。这篇文章的发表解决了Al离子电池在研究中的很多尴尬的地方,对比一下我手头现有的几篇文献性能(1)The rechargeable aluminum-ion battery (CC)(2)Chloroaluminate-Doped Conducting Polymers as Positive Electrodesin Rechargeable Aluminum Batteries(JPCC) (3)Nature大体应该能够看出来高下了吧,无论放电电压平台(稳定在2V左右),循环次数(7500),电极材料稳定性方面(高倍率下几乎没有衰减,一般循环的稳定),相对廉价的材料(C的各种变种),几乎都是质的提升。同时,针对说到的能量密度的问题,我想解释一下,这里的铝离子电池实际上还是一种半电池,并不是全电池这点,讨论能量密度的意义感觉不太大。毕竟,半电池的电压窗口不会太大,讨论这个还是要等到全电池做出来比较有意义,所以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来讲,这篇文章的厉害程度是跃进式的。其次,文章中找到了这样一种很牛的材料,应该也是做了一些努力地不是乱试,个人觉得是在结构上进行分析之后觉得可行,该材料的晶须的开放框架结构形成了一种所谓的“3D structure”,使AlCl4-能够很好很快的在其中穿梭。整篇文章从锂电池研究的角度上来说也是亮点纷呈啊,首先,软包吧基本是柔性的,然后高倍率放电,其内部结构是一种3D结构,各方面的性能放在锂电池中都是可以冲击Nature子刊的文章,更何况是全新的AIB,当然如果能找到和这种石墨泡沫相符合的正极材料,我觉得Nature左右也不为过啊,当然,找到一种合适的正极材料也是锂电池正极材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从生产的角度上来讲,这文章的意义并不是那么大,离子液体有多贵,离生产有多远看看其他答案就知道了;这种CVD泡沫石墨成本好像是很高的,还不如这几年等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成熟,不过可以预见马上就有石墨烯,碳管,碳类材料 金属氧化物的铝离子电池了。从安全实用的角度上来讲,铝和锂,大家想想也就知道了,我个人觉得安全这块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,如果真的能够突破,还是十分可观的。既然是都评价了作者我也稍微提两句,严谨的看,这篇文章和鲁教授的关系,真比不上新闻报道的作用大。Contributions
M.-C.L.,M.G.,B.L. and Y.W.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. M.-C.L. and H.D. conceived the idea for the project. B.L. prepared the graphitic foam. M.-C.L.,M.G.,B.L.,Y.W.,D.-Y.W.,M.A. and M. Guan performed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. M.-C.L.,C.C. and J.Y conducted in situ Ra ** 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. M.-C.L.,M.G.,B.L. and Y.W. performed ex situ X-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. M.G.,M.-C.L.,B.L. and Y.W. performed X-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. M.-C.L.,M.G.,B.L.,Y.W.,D.-Y.W.,M.A.,B.-J.H. and H.D. discussed the results, ** ysed the data and drafted the ** nuscript.
可以看出,鲁先生的排名是第一作者中的第三位,挂单位也是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位,湖大大学的第二位。然而,很多人说鲁先生没有做出贡献。说实话,这篇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好的表现,是因为它找到了这样一种泡沫石墨。你认为这个贡献不大吗?除了想法,鲁教授的贡献贯穿了整篇文章。然而,这篇文章最早是由湖南大学的新闻编辑发表的。由于一些关系,我做了一些处理。这可能就是所谓的X队友吧,我真不信这个编辑是懂这篇文章的亮点的,这篇文章现在的舆论影响不仅对鲁老师不利,反而还有成为黑点的趋势,而且总有预感一定会被坑(好像被证实了,我是不是要匿名。。。),我也不相信这是鲁老师的本意,也许是母校宣扬心太心切了,反而有点弄巧成拙了吧,至少我们这边实验室的博士发science当时,我没有看到学校这么大的动作。我的一个朋友说,如果这篇文章在中国,它最多应该是一个子期刊。仔细想想,它可能值得思考(只代表个人观点)。综上所述,从文章的角度来看,这是一项非常漂亮的工作,但从报道的角度来看,这份报告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许多国内新闻技术报道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,的典型例子。利益相关:锂电池研究新手,湖南大学校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