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NEWS
|
如何评价台湾工研院铝电池领先全球的新闻?2018-04-06 不支持用意识形态讨论技术问题的“伪专家”,请留给知乎一个干净的空间!所以我就来回答这个“简单”的问题。各位如果看过锂电池电芯或模组组装,这种用锂电池手套箱的工艺怎么敢说自己可以量产了呢? 这个报导是 2017 年 5 月份的旧消息了,对比 2017 年 12 月份浙江大学高超发表在《SCIENCE ADVANCES》上的成果,这的确算是比较接近量产的,但可惜的是所谓“量产”的话语,从学术单位讲出口还是得打折扣的。其实,这两款铝离子电池都跟史丹佛大学的戴宏杰有很深的关连,当初工研院就是在 2012 年与戴老师合作这个项目的。如果可量产,那戴宏杰在 2017 年 1 月就落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,也应该更早有成果了吧?不过,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有这回事。只能说:光实验室成果想要跨过量产这个鸿沟,还有得拚的! 铝电池目前能量密度相当于现在的铅酸电池,达到 40-60Wh/kg(锂电池大约是 100-250Wh/kg),意思是铝电池会比锂电池体积更大、更笨重。但除了寿命长的优点外,铝电池比铅酸电池更具深度充、放电的功能,利用率上也比铅酸电池好很多,所以工研院是认为在未来可以取代铅酸电池。很清楚,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实在的,他们沒有妄言跟锂电池比,更不会说能在 1.1sec 内充满电的。 不论是高超发表的 66Wh/kg 或是工研院发表的 40-60Wh/kg,也仍旧在铝离子电池典型能量密度范围值 40-65Wh/kg 内,但工研院团队发现 EMIC(氯化 1-乙基-3-甲基咪唑)和 (氯化铝)这两种盐类的混合能产出最完美的电解液,这才是投入量产最大的制约。然而对于铝离子电池来说,离子液体目前还存在粘度大、成本高等问题,这极大地加大了铝离子电池的量产门槛。反观,铅酸电池 12V/12Ah 一般在 140 元,那成本不过在 40-50 元之间,你觉得现阶段可以取代得了吗?再说,12V*12Ah=144Wh,144Wh 除以 40-60Wh/kg,也就是光电芯就要 2.4-3.6kg,铅酸电池也不过 4.3kg,优势或许真的只剩“快充”一项了。虽然 12Ah 铅酸电池充满电虽然需要 6-8 小时,但现在 Gogoro 都是利用“电池交换”的方式,不提升能量密度,铝离子电池根本没有生存空间。
实际上,这些信息都是有槽点的,如果真要能在 1 秒充满电,对于一个实验室量级的铝电池是可以的。但如果是用在手机电池呢?按 10Wh 在 1 秒充满的话,充电功率是 36KW,但一般手机充电器是 220V、电流 0.4A,功率也不过是 220*0.4=88W=0.088KW,懂点物理的人应该都知道是否可行吧?就算你找到了匹配的充电桩,这么大的电流及电压,你的铝电池确定受得了吗?我真是担心呀~
|